深圳:公租房剩余多 申请门槛拟降 不限户籍
“非户籍家庭逐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如何落实?记者昨日随市人大视察团采访时获悉,市政府拟将连续缴纳社保7年或者10年作为申请标准,落实该项政策,预计三年内由此获益的非户籍家庭在1万户到3万户之间。此外,鉴于已推公共
租赁房出现大量剩余,市政府将研究降低申请门槛、降低公共租赁房租价等措施,增强公共租赁房的吸引力。
推荐阅读
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陪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邱玫率领的人大视察团,先后视察了福田保税区红树绿洲经济适用房项目、安托山片区深康村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考察市政府对2007年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建议》的办理情况。
公共租赁房准入门槛要降
2007年年底深圳共筹集保障性住房6006套,其中经济适用房3142套、公共租赁住房2730套、廉租住房134套。经过严格审查,年初提出申请的8844户家庭(含单身)中合格家庭有6471户,最终购买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的有3003户,租赁公共租赁住房的894户。由于相当一部分公共租赁房租不出去,市国土房产局已经又筹集了2000套房源,将在今年年底前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租售,以妥善解决终审合格但没有购租保障性住房的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市人大代表黄苏宁等纷纷提出公共租赁房不比农民房有价格优势,还有交通等配套较差等问题。吕锐锋表示,在保障性住房租售过程中,有些经济适用房房价只有4000多元,但还是有几百户家庭放弃购买,这些是真正困难的家庭,可引导他们去租公共租赁房,但是相比经济适用房售价只有同地段商品房的1/2甚至1/3,公共租赁房租价目前按市场价的七折来计算,“这是否太高,可以做些调整。”市国土房产局局长张士明也表示,将认真检讨保障性住房租售条件、价格标准,尽快研究并调整相应政策,降低公共租赁房准入门槛。
14万套保障房目标可能延后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14万套保障性住房,吕锐锋表示,根据新的测算,14万套的目标“也许不一定非得赶那么紧”。原因是2006年刚做规划没有项目投入建设,2007年开始建设的有1万套,今年是4.58万套,明年是2.57万套,测算下来“2010年1年就需要完成6万套,压力很大”。
吕锐锋还推算说,根据第一批6006套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来看,全市普查合格的6471户家庭,数字低于预估的2万户家庭,按照同样标准或者再降低些标准,初步测算全市符合条件的共约1万个家庭,三年时间这部分家庭的住房需求完全能够得到满足,因此不用再赶得那么紧,可以更加重视质量、注重规划、注重保障性住房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尽量避免再次出现提供的公共租赁房空置等现象。
五大类人群可享公租房
“公共租赁房是深圳在全国的创新。”吕锐锋说,国家确定的保障性住房有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类,而深圳提出公共租赁房作为第三类:廉租房解决低保家庭住房问题,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全部解决;经济适用房向低收入家庭出售,“十一五”期间深圳将有2.5万套经济适用房;第三类公共租赁房将由政府拥有产权,并专门出租给五大类人群:
第一是户籍低收入家庭中不买房的;第二是作为深圳工业、产业园区的配套宿舍,解决户籍或者非户籍单身人员的住宿问题,具体管理将由园区管委会或企业来进行;第三是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低收入家庭。吕锐锋表示,在深连续缴纳一定年限的社保更具可操作性,具体年限按10年来算预计有1万个家庭可享公共租赁房,按7年来算约有3万个家庭;第四是服务留学生、内地来深的医生、教师等各类人才的人才公寓,在华侨城波托菲诺旁已有人才公寓在建;第五是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刚来深人员的周转用房。
公积金制度改革将正式启动
记者昨日随市人大视察获悉,酝酿已久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与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有关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两项改革将“择机正式启动”。
市国土房产局局长张士明表示,该局已经会同市法制办起草了《深圳市住房保障条例(送审稿)》,将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方面,《深圳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案》、《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方案》和《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实施方案补充规定》已于2008年11月26日经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原则通过,这两项改革将择机正式启动。
目前,该局已经着手两项改革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住房公积金管理决策、运作、监管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等,该局同时已经对货币化补差款的发放工作做了详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