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万里行影响万里品牌影响力万里影响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资讯 > 详细内容
国稻种芯邓泗洲:关于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5/9/18  阅读次数:100006  字体大小: 【】 【】【

国稻种芯邓泗洲:关于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网首席评论员王琎采访国稻种芯邓泗洲关于推进红藜产业发展的建议论文,可以给广大借鉴!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特色农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红藜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营养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其全产业链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和深远意义。从研究背景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红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保健功效,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目前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存在诸多问题。在生产环节,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红藜的品质和产量不稳定;在加工环节,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流通环节,供应链管理不规范,物流成本高,信息流通不畅。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产业发展层面,推进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可以提升红藜特色农业的产业竞争力。通过制定统一的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可以提高红藜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增强市场认可度。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供应链的高效协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红藜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标准化的生产和数字化的监管可以确保红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等方式了解红藜的产地、种植过程、加工信息等,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标准化的种植技术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数字化的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红藜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综上所述,研究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在对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展开深入研究时,恰当的研究方法与可靠的数据来源是确保研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特色农业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的相关文献、报告、学术论文等资料,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以及已有的实践经验。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参考了一些关于其他农产品产业链标准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红藜特色农业的研究提供思路。实地调研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研究团队深入红藜特色农业的种植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市场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实地考察。与种植户、企业负责人、销售人员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需求以及对标准化和数字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实地观察,获取红藜种植的实际情况、加工工艺、销售渠道等第一手资料,为准确把握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现状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还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在特色农业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详细研究其发展模式、政策支持、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红藜特色农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参考。

在数据来源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如农业部门关于红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相关统计信息,这些数据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能够反映红藜特色农业的宏观发展状况。

二、是企业提供的数据,包括红藜加工企业的生产数据、销售数据、成本数据等,这些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产业链中加工环节的运营情况。

三、是实地调研所收集的数据,如种植户的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市场上红藜产品的价格波动等。

四、是通过网络平台、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取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能够补充和完善研究所需的资料,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通过多渠道的数据收集和整合,为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数据支持,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现状分析:

2.1 产业链各环节现状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涵盖多个环节,各环节的现状对于推进其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将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种植环节,红藜的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些具有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地区。目前,种植户多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虽然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引入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整体上科技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例如,在灌溉方面,多数还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在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上,缺乏精准化的管理,导致肥料浪费和农药残留问题时有发生。此外,红藜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工作进展缓慢,优良品种的推广面积有限,影响了红藜的产量和品质。收获与初加工环节,收获时间的把握不够精准,部分种植户因缺乏科学的判断标准,导致红藜的成熟度不一致,影响了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初加工设备陈旧落后,加工工艺简单粗糙,主要以简单的筛选、去杂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和质量控制难以保证,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仓储与物流环节,仓储设施简陋,缺乏专业的冷藏和保鲜设备,红藜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虫害、霉变等影响,导致品质下降。物流运输方面,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难以有效控制,进一步影响了红藜的新鲜度和品质。同时,物流成本较高,运输效率低下,制约了红藜产品的市场流通范围。销售与市场环节,红藜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贸市场和批发商,电商等新兴销售渠道的应用不够广泛。市场推广力度不足,消费者对红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导致市场需求有限。此外,红藜产品的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综上所述,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目前存在着科技应用不足、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红藜特色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推进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以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2.2 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程度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程度,对于产业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发展程度的深入剖析,能够明确产业所处的阶段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在标准化方面,目前红藜种植环节已初步建立了一些标准。例如,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农业有限公司就在种子的选择上,有了关于种子纯度、发芽率等方面的基本标准,这有助于保证红藜的初始品质。在种植过程中,对于土壤条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灌溉频率等也有了一定的规范。然而,这些标准的执行还不够严格和统一。部分农户由于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对标准的遵循程度不高,导致红藜的品质参差不齐。在加工环节,虽然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生产标准,从原料验收、加工工艺到成品检验都有严格的流程,但众多小型加工厂仍存在标准缺失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藜加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种植端,一些先进的种植基地开始运用传感器技术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来精准指导灌溉和施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红藜品质。同时,部分地区也在尝试建立红藜种植档案,记录每一批红藜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信息。在销售环节,电商平台的兴起为红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线上销售,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反馈。然而,数字化技术在产业链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大部分农户和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限制,难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管理系统。而且,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还存在障碍,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制约了产业的整体数字化发展。总体而言,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以提升红藜特色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性:3.1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在红藜特色农业发展中,推进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红藜特色农业要在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必须在标准化与数字化方面取得突破。从生产环节来看,标准化与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红藜的产量和质量。标准化的种植流程可以确保红藜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得到科学的管理,例如,精准控制土壤肥力、灌溉水量和施肥时间等,从而保证红藜的品质稳定且达到较高水平。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的使用,可以实时监测红藜的生长环境,为种植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仅能增加红藜的产量,还能提升其品质,使红藜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在加工环节,标准化生产流程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可以保证每一批次的红藜产品都具有相同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需求。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加工过程的全程监控,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的出厂,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精确的记录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成本。销售环节中,标准化与数字化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标准化的产品规格和质量认证可以增强消费者对红藜产品的信任,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数字化营销手段,如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扩大红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为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推进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还能促进红藜特色农业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如农产品溯源、定制化生产等,为红藜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综上所述,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和促进产业创新,红藜特色农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保障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红藜特色农业发展中,推进标准化与数字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红藜作为特色农产品,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标准化的种植过程能够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通过制定统一的使用标准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含量。例如,明确规定红藜种植过程中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安全间隔期等,从源头上保障红藜的质量安全。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实现对红藜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溯。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对种植环境的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红藜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红藜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包括种植地点、施肥用药情况、采摘时间、加工工艺等,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也便于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和处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标准化与数字化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可以优化种植密度、灌溉方式和施肥方案,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例如,采用精准灌溉技术,根据红藜生长的实际需求,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时间,避免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数字化技术可以为红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大量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红藜生长的规律和环境需求,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提供支持。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红藜产业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红藜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还能够促进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可以提高红藜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技术则可以推动红藜产业的创新发展,开拓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例如,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营销手段,拓宽红藜产品的销售范围,增加农民的收入。综上所述,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是保障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能够提高红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红藜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4.1 成功案例分析在探索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国外某地区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地区聚焦于当地一种类似红藜的特色谷物产业,在标准化方面,从种植环节开始就制定了严格且细致的标准。种子的选择有明确的质量指标,种植过程中对土壤肥力、灌溉水量和频率、施肥种类和用量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些标准确保了谷物的品质一致性,使得该地区生产的特色谷物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数字化方面,该地区构建了完善的农产品追溯系统。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取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包括种植地块的土壤检测数据、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等。这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也提高了产业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国内某省份的红藜产业也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当地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红藜产业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在标准化建设上,制定了涵盖红藜种植、加工、仓储和物流等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例如,在加工环节,对红藜的脱壳、研磨、包装等工序都有详细的操作规范,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红藜种植基地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可以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同时,电商平台的广泛应用也拓宽了红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另一个案例是某农业合作社主导的红藜产业发展模式。该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种子、肥料和农药,统一技术指导,实现了种植环节的标准化。在数字化方面,他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此外,合作社还建立了线上销售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通过标准化和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它们为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4.2 启示与应用通过对国内外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红藜产业的发展中。首先,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国外案例启示我们要构建全面且细致的标准体系。从红藜的种植环节开始,要对土壤条件、种子选择、种植密度、施肥与灌溉等进行标准化规范。例如,明确不同地区适宜的红藜品种以及对应的种植技术参数,这有助于提高红藜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在加工环节,要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确保红藜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要统一产品的包装、标识和储存标准,便于市场流通和监管。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红藜全产业链标准,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企业和农户的标准化意识。其次,数字化发展方面,国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红藜种植和管理的精准化,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国可以应用这些数字化技术,建立红藜种植大数据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肥力等信息,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在物流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的全程溯源,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红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运输的全过程信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红藜的种植规模和品种结构调整,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再者,在产业融合方面,国外成功案例表明,红藜产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融合能够拓展产业的附加值。我国可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红藜种植基地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旅游等项目。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红藜的种植、收割等过程,了解红藜文化。同时,开发红藜康养产品,如红藜保健品、护肤品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的需求。最后,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国外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红藜产业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红藜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如给予种植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通过借鉴这些启示并加以应用,我国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有望实现标准化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5.1 具体政策建议推进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体政策。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应首先加强标准制定。组织农业、质检等多领域专家,深入研究红藜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制定涵盖红藜种子质量、种植技术规范、农药化肥使用标准、产品质量分级等全方位的地方标准,并积极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同时,建立标准更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标准。为确保标准落地实施,要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红藜种植基地、加工企业作为标准化示范单位,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打造标准化生产样板。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更多经营主体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标准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对不符合标准的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在数字化发展领域,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至关重要。政府应统筹规划,在红藜主产区加大网络通信、物联网设备、气象监测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为数字化技术应用提供基础保障。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也不容忽视。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适用于红藜特色农业的数字化技术和产品,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补贴,支持经营主体应用这些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开设红藜特色农业标准化与数字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开展面向农民和农业企业员工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和操作能力。此外,还应强化政策扶持。设立红藜特色农业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专项基金,对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经营主体给予资金奖励和贷款贴息。在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市场培育,组织红藜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销会、推介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电商平台与红藜经营主体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2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未来其发展将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趋势,并拥有广阔的前景。在生产端,智能化与精准化将成为主流。随着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红藜种植过程将实现更精准的环境监测与调控。例如,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气象站,实时获取土壤水分和气象信息,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提高红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无人机、自动化农机具的应用也将逐渐普及,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加工环节,深加工和多元化产品开发将是重要方向。除了目前常见的红藜米、红藜面粉等产品,未来将有更多以红藜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问世。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提取红藜中的有效成分,开发出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容的需求。在销售方面,电商和新零售模式将持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使得线上销售成为红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未来,红藜企业将更加注重电商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通过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营销方式,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同时,新零售模式也将为红藜产品提供更多的销售场景,如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在产业融合方面,红藜特色农业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红藜主题的观光农业园、采摘园,举办红藜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提升红藜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将贯穿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乐昌市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邓泗洲讲道,未来,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确保红藜产品的绿色安全。同时,加强对红藜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或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总体而言,红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通过把握未来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策略,红藜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评论网采编中心(排名不分先后):艾博、蔡瑞虹、陈娟、崔晓联、曹然格格、曹严、雷静、杜平、丁伟、傅耀晖、彭明生、彭静、侯禄华、黄土兴(籍康)、李万城、梁少华、赖日炜、刘庆亮、王琎、王勤、王根武、王志军、王鸿伟、王定斌、向春艳、罗富苟、罗百辉、刘晚英、郭良新、郭纪铁、臧佩禧、张秀娟、陈建军、曾丽萍(实习生王成涛)等整理报导

  

参考文献

[1] 张丽勍,邹小花,邓波,. 草莓产业标准化现状及对推进上海草莓全产业链标准化的思考[J]. 上海农业学报,2024,40(5):80-88. 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24.05.12.

[2] 刘晓宇.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兰州财经大学,2024.

[3] 刘译蔓,许敏兰,马乾. 数字经济赋能湖南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J]. 现代化农业,2024(12):70-73. DOI:10.3969/j.issn.1001-0254.2024.12.023.

[4] 汪果. 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农业碳减排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24.

[5] 雷满丽,彭军林. 全产业链助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J]. 企业文化,2024(14):68-70.

[6] 李玉蓉. 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农业种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农业发展建议[D]. 重庆三峡学院,2024.

[7] 许秀川,蒋涵月. 美国有机食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J]. 世界农业,2024(10):56-65. DOI:10.13856/j.cn11-1097/s.2024.10.005.

[8] 尹海波. 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Z市石榴产业发展为例[D].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4.

[9] 周亚青. 三门峡市湖滨区特色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河南农业,2019(1):64.

[10] 倪婷.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准自然实验[D].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23.

[11] 王凯,邱硕涵,杨延超,.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难点与政策建议[J]. 数字化转型,2025,2(1):27-31.

[12] 文莎莎. 农业数字化发展测评及驱动因素研究[D]. 山东财经大学,2024.

[13] 杨光华,赵汝苍. 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链发展的深度思考和剖析[J]. 农业科技与发展,2023,2(11). DOI:10.37155/2811-0617-0211-11.

[14] 温福敏. 廉江市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研究[D].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2022.

[15] 左勇. 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及推进政策研究[J]. 中国标准化,2021(6):20-22. DOI:10.3969/j.issn.1002-5944.2021.04.004.

[16] 李才荣,王芳,刘虹,. 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南方农业,2024,18(20):54-56.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8.

[17] 农发行重庆市分行课题组. 支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23(5):63-66. DOI:10.3969/j.issn.1006-690X.2023.05.018.

[18] 彭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 四川农业科技,2023(10):52-55. DOI:10.3969/j.issn.1004-1028.2023.10.015.

[19] 马成巧. 关于数字技术助力县域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2024(5):32-34,37. DOI:10.3969/j.issn.1001-0106.2024.05.011.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主办:央媒时代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心
联合主办: 北京东方视报传媒  广州报加视传媒 

指导: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品牌单位创建活动组织委员会
央媒品牌万里行活动组委会  子贡儒商(北京)文化研究院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儒商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儒商编辑部  中国乡土书画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际名牌发展委员会  中国乡土艺术团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世界华人商贸联谊总会权威品牌评审委员会
支持:华商杂志社  世界论坛报  世界华商联合会  求实当代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中国营销学会  北京国研和谐研究中心   中元品牌价值研究中心
广东省小商品协会  深圳市小商品协会  
E-mail:zgjdft@126.com   
工作QQ:981680790